「*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
第四單元「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
友善列印
 
活動設計前言:獨一無二的自己
第四單元計畫表「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
「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實際帶領分享
第四週活動記錄參考
服務的記錄和反思回饋之價值
第四單元課後書寫:皮包背後的歸屬
第四單元「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課後學習挑戰單
 

獨一無二的我 地板上的線條描繪了一個人形,這可不是事故現場…
倏地,人形躍起,與我四目相對,凝結的空氣中,我與他正對峙
我觀察著他的身形體態、找尋著他的弱點與強處
忽然,我明白了,那便是我,那是我與我之間的對峙
於是凝結的空氣消散了,我接受了他,我接受了自己
這本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林暉盛(光寶電子報第七期)

獨一無二的自己

延續上期電子報,此期所提供的自我概念創意學堂第四週「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單元設計即為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的活動教案。透過人形紙型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外型。當然,活動中可以進一步帶領孩子們分享自己最喜歡、最不喜歡、最強與最弱的部位。於光寶電子報第七期中我們曾分享「我的分身」活動,活動方式是請孩子畫下自己以1:1的方式呈現孩子自己的分身,如團輔時間與活動空間許可,您也可以試著讓孩子訂製一個自己讓他看見「生理我」。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第四單元計劃表

第 4 單元 單元名稱: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
活動時間    103 年   03 月  10  日, 12  時 40 分 ~ 13時 20 分
教案設計 吳銀玉、歐憶陵、胡秀真
單元目標 藉由具體的身體外觀認識自我。
活動教具 粉彩紙、色鉛筆、粉蠟筆、資料夾、示範公約、照相機、cd、cd player
心情葡萄單張、單顆葡萄卡、讚美卡、紙型卡。白報紙。
教案內容 活動名稱 活動步驟
(一)暖身活動(10分)
  1. 暖身:心情葡萄
  2. 重申公約
  3. 分享時間:分享今天的心情葡萄與上週挑戰單。
(二)活動一(20分)
認識自己的身體
(畫一個我)
  1. 給空白人型紙卡(男、女分開)
  2. 簡單冥想:請孩子輕輕閉上眼睛,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眼睛是什麼形狀?你的鼻子是高高挺挺還是圓圓
    厚厚;你的嘴巴呢?耳朵呢?最常用的手你有仔細看過它嗎?你的腳是細細長長?還是肥肥短短?今天就請你把你自己畫下來畫在剛剛發下的紙卡上,如果這是你,你會如何畫一個自己,請你安靜的畫下來。
  3. 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邊畫變邊想想,自己最喜歡自己的部位是哪裡?比較在意自己的部位又是哪裡?最厲害的是哪裡?你想用什麼樣式的衣服妝扮自己?把你想像的自己畫下來。
  4. 分享時間
(三)活動二:(10分)
秘密花園
  1. 寫下給自己的讚美,寫一件今天在活動中自己最棒的地方。
  2. 回家學習單介紹。
  3. 邀請大家圍成一個圈,請分享自己給自己的讚美,並說一個今天在活動中你有發現可以跟他學習的對象並將貼紙送給對方。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
○○縣市○○國小102學年度下學期
小型團體輔導活動綜合紀錄表

日期: 103  年  03  月  10 日 團體次數:第 四 次 主領導:歐憶陵
觀察者:胡秀真、tipus
單元名稱:看得見的我~認識自己的身體
活動目標:藉由具體的身體外觀認識自我。

 活動流程:

  1. 心情葡萄
  2. 重申公約
  3. 認識自己的身體
  4. 分享
  5. 秘密花園

▲成員參與情形(成員互動、團體氣氛、特殊事件。學生姓名請僅取姓名中1字或小名替之)
◎除B較慢到,其他孩子都準時到團體。後來,A老師給他貼紙說到:B活動前有跟她說,因為想睡覺,所以不想來,請他自己決定,很高興他最後來了。
◎畫身體圖時,B原本說不會,但鼓勵下仍完成作品。C則展現最佳定力,安靜坐於位置上很認真專心的畫完。(圖1、2)
◎F揹著二個包包,手上還拿一個。因丙老師有提醒過可能是模仿老師所以上課時不願意拿下。但參與團體時,帶領者小聲請她將包包放在身後椅子下,並說這樣才不會弄髒。她願意拿下,並放於指定的地點。
◎心情臉譜除B畫生氣外,其餘都是笑臉表示開心。問B為何不開心但沒說,告知想說時可以找帶領者。
◎每個人都很認真專心畫自己的身體圖,也願意分享自己的身體圖。(圖3、4)

▲活動帶領討論與建議:
【重申公約】

  1. 公約因時間因素未重申,但將公約排立於團體中,可於每次活動時都放於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做為提醒。
  2. 分享活動於分享回家挑戰單時如有孩子未完成,仍請用鼓勵。(圖5)
    例:今天有孩子沒做,就先讓有完成的孩子分享,帶領者對未做的孩子說:你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完成,我們先看看別人的作品,提供給你一點想法,我想你一定可以完成的。

【認識自己的身體】

  1. 簡單冥想,請記得準備輕音樂,且時間不用太長,可以讓孩子回顧前幾週的活動後再帶入今天的主題。如:我們在前幾次的活動,有從角色、特質來認識自己,今天我們要用另一個方式來認識自己。你有仔細看過自己嗎?你的眼睛是什麼形狀?……… 說五官引導,最後再說你有畫過自己嗎?你想像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等下張開眼睛後,選一張人形卡將你自己畫下來。(圖6、7)
  2. 提醒安靜不說話,並強調沒有在比賽,所以想如何畫就如何畫。
  3. 因為時間因素與場地考量所以未畫1:1的人形圖。如時間與場地允許,此活動可以延伸做1:1人形圖,分2-3次完成,對話會更豐富。     
  4. 最後分享,可以分享自己剛剛畫時帶領者有提醒想想:最喜歡自己哪裏?最不喜歡自己哪裏?哪裏最強?哪裏最弱。時間許可就都分享,如不夠可以選最強與最喜歡的分享。(圖8~10)

【秘密花園】

  1. 今天因為時間因素未寫讚美卡,但仍請孩子們口頭回饋。

▲活動中使用過的技巧:(打勾或塗滿)
■同理心  ■自我覺察  ■鼓勵  ■分享  ■傾聽  ■示範  ■開放性問題 
■摘要    ■角色扮演  ■其他
帶領者自我省思:
◎F的包包引發寫出與歸屬有關的課後書寫,或許孩子除了模仿外,渴望愛是她深層的期待。
◎時間仍是緊湊,雖知道活動過程重於結果,但仍希望孩子看到自己作品能被增強,所以有些催促。有時助人工作就是如此兩難吧!

▲活動照片

(本表請以電腦打字填寫)

服務的記錄和反思回饋之價值 ◎歐憶陵

認輔工作在服務的同時我們也在學習,亦誠如Eyler&Griles所言:在服務—學習中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每一件連續地協助我將所學連接在一起,當我正在做時,我並不知道每分鐘學到什麼,但當我必須把它們全部連結在一起且認真思考,我想它幫助我瞭解真正發生了什麼(徐明,2008)。在小團輔服務中,我們想那個"它"指的可以是"記錄"。

記錄的方式與重要性

記錄的方是有許多種如:照相、錄影、錄音、文字、資料、各項成品等等。通常,在團輔提供個案服務過程中,會運用錄音、錄影、或文字記錄的方式,記錄整個服務的過程。這三種個案服務記錄的方式,當然各有其優、缺點,團體可評估採用的可行性與適切性。一般而言,透過書寫的文字記錄方式,是目前在提供個案服務過程中,最普遍、也較經濟實用的方式。我們最常使用的為照相與文字。照相所指為活動中的相片;文字包括活動前教案設計及活動後的活動觀察記錄,其中包括活動過程檢討與個案觀察記錄兩部分。

服務記錄的價值,可以說是專業發展趨勢中不可忽略的一環。記錄的撰寫不僅表露出個人專業知能、組織與溝通能力,同時更是展現出其專業權威(潘淑滿,2004)。潘淑滿也提出記錄的功能與重要性有(1)提供服務的證明(2)持續服務工作(3)掌握服務品質(4)思考如何組織工作(5)方便督導查閱(6)專業之間的溝通橋樑(7)提供服務的適切性(8)自我保護的工具(9)對個案具有治療的工具(10)做為專業教學之工具(11)服務成效評估之依據。以上每一項詳細內容不於此贅述請參閱引用出處。

文字記錄的內容

要寫好一份個案記錄並非難事,但是必須花些時間,才能寫好一份具有專業特色與價值的個案服務紀錄。記錄方式也會依也需服務的目的與需求不同而有所區分,有(1)過程記錄(2)摘要記錄(3)
問題取向記錄。於我們所帶領的團輔中,較偏向綜融過程與摘要的記錄方式,在記錄中我們會記錄活動中發生在案主身上的經驗與現象及某些重要對話內容、描述雙方語言與非語言之行為、觀察與分析性思考與處置與下一次服務之重點。

記錄的原則

除內容上有其範疇外,在記錄上亦有些遵循原則如下:(一)理想的情況,在提供完服務後,立即動手撰寫個案服務紀錄如無法請儘早撰寫,時間拖延易影響記憶,無法清楚記得每個個案的問題與其服務內容(二)記錄內容提供客觀性資料,減少主觀形容語彙,例如:若個案傷心,可以寫出掉淚的原因、哭泣時間,不宜寫傷心欲絕的形容詞。(三)雖有共通格式,但仍需注意個案的個別差異,根據專業知識判斷那些資料是對個案服務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勿需鉅細靡遺。(四)可寫出具體分析結論與提出建議,如已與輔導室或導師溝通後亦需載明告知。

記錄就實務工作立場而言具有其雙重價值一為直接的價值:就服務者不僅可做為提供服務過程之紀錄,同時可以做為評估服務效果與反思的依據。二為間接的價值:可做為親師溝通或專業溝通之工具,督導進行督導工作時之依據,研究與評估之根據,及未來擬定相關服務方案之參考。也是社區認輔志工優質服務與倫理所在,亦是對自己與服務對象及校方的尊重負責之表現。

資料引用:
徐明等著(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紅葉。
潘淑滿(2004)。個案記錄之撰寫技巧,取自http://web.thu.edu.tw/s935656/www/knowgirl3.pdf

第四單元課後書寫:皮包背後的歸屬 ◎憶陵103. 03.13

量身訂作一個專屬的房間

兒子小時候是跟著我們夫妻倆睡在主臥,就在我們的床旁,多放一張彈簧床墊。升上三年級時,試著將他的床墊搬至家中和室讓他獨自一人睡一個房間,但那房間還是屬於半開放空間,裡面的擺設仍是家庭風格,且大家都可以使用,他經常睡到半夜又爬到我們的房間。與先生討論多次,認為孩子越來越大,應該也要有一個跟姐姐一樣屬於自己的空間。終於,決定在他升上五級年的暑假,為喜歡昆蟲的兒子量身定做一個可以讓他展示收藏的蟲櫃,一個獨特的房間。

危險!內有恐龍

兒子的房間不大,但絕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我想兒子在未看見房間時,對爸爸為他設計的房間充滿期待!果然,看到蟲櫃時眼睛瞇成一線,坐在書桌前滿足地看著他的小小房間,輕輕把房間門關上。一會兒,走出房間對我們說:從今天起,我是有隱私的人。我與先生相視而笑,旋即再次進入房間並在房門上貼上"內有恐龍"的標誌。從此,小小房間是他的地盤,房間牆上掛的是他喜愛的昆蟲拼圖;蟲櫃中記錄著他一次次的採集經驗與精采的回憶,也和著父親對他濃濃的父愛;書架上放滿了他喜歡的讀物。對他而言,在這個家中有一個真正屬於他的角落,雖然不大,但完全屬於他。

歸屬的意義

一個小小空間對兒子而言不僅是隱私的獨立,我想另一面有著歸屬的滿足。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其中一個需求是人類有被愛和被需要的需求,簡單來說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的需求,當團體中的成員產生歸屬感時會自發性的將自身的利益和團體的權益產生連結的效果,也就是會自發性無附加條件的服務。小小的房間對於兒子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在心理上是一次被愛的經驗,讓他加深對家的歸屬。

歸屬的的開端:依附經驗

在個體心理學中有一重要的概念為「社會情懷」,認為社會情懷是一種人類的能力但需要慢慢的學習,並不斷累積經驗才得以成熟。而他的發展基於人際的經驗,孩子的人際經驗主要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通常母親是協助他發展的關鍵人物,孩子需從與母親建立情感上的連結與依附關係開始,架於這舊有的或曾經的經驗上,才能依著盤旋再建立擴大發展與其他人、其他系統的合作經驗。如未能在家庭中培養出合作的態度,進入幼兒園或國小就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張英熙,2013:35)。沒有好的人際關係經驗,不易激發孩子的社會情懷,而社會情懷於情感上的表現,擁有歸屬感就是其中一項。

皮包背後的歸屬

小團輔經驗中,經常可接觸到許多這樣的孩子,念學校附設幼稚園一開始,哭鬧、打架、不合群最老師們最常投訴表現。且經常可以聽見老師們這樣說:「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遇到一點點事情就一直哭?」或許,我們可以推論,這些孩子在很小時可能缺乏良好依附經驗。才會讓他們一離開家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沒有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週團輔活動前,坐在教室內,聽見一個小女孩,在走廊上大哭,聽到她哭著哀求老師還給她,並說那是爸爸給她的,她答應爸爸要帶回家。孩子用幾乎歇斯底里的哭聲不斷求著老師,只聽見老師大聲說:○○○,你可不可以先不要哭。才知道,那讓人聽到會鼻酸的哭聲,正是團輔所陪伴的一位二年級小女孩。事後透過主任才知道,因為小女孩上課拿手機出來玩,所以被老師沒收。主任還告知,孩子最近可能是在學某某老師,所以身上掛著一個包包,叫她拿下來都不願意。見到小女孩被沒收的皮包,淡粉紅色的皮包內有一支螢幕已經裂開且無法使用的手機、一支護脣膏及一疊疊玩具鈔票。不清楚孩子上課時是如何玩她的手機,僅聽見她用超乎常理的哭聲來爭取拿回那支無法使用的機子。

團輔活動時,小女孩已收起眼淚用笑容迎接我們。見她胸前真的掛著一個小布包,手裡提著一個紫色小皮包愛不釋手。因為活動關係,擔心皮包影響她參與活動,在她耳邊小聲說:○○,我想那皮包對你來說一定很重要,我們可以先放在你背後椅子下,下課再拿嗎?小女孩合作的拿下並放在指定的位置,並未堅持要背著或拿著小皮包參與團輔。

活動結束時,因延遲下課,擔心她不會跟老師解釋,所以陪她回班級,陪她穿鞋時問她:「你的包包是誰買的?」小女孩指著胸口的小包回答:「這是阿媽縫給我的。」手上的呢?小女孩舉著說:「是三阿姨買給我的。」問她:「你很想跟大家分享是嗎?」小女孩笑著說:「對!他們都知道了。」小聲提醒她,上課別拿出來放在抽屜,不然被老師誤會你不專心,知道嗎?她點點頭著說:我知道了。

對這位父母離異,母親不在身邊,父親的工作又需要經常值夜班,平常都由阿媽照顧小女孩而言,拿皮包,或許,我們可以猜想她是在模仿大人的行為,因為喜歡所以認同某某人所以做出一樣的行為。但對她而言,是不是有可能,皮包背後有著阿媽與三阿姨的愛,母親的不在身邊,其他人對她的好,讓她擁有被愛的經驗,拿著皮包或家人給的物品讓她有依附與歸屬的感受,只想告訴大家,我也是個有人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