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課後書寫:皮包背後的歸屬 ◎憶陵103. 03.13
量身訂作一個專屬的房間
兒子小時候是跟著我們夫妻倆睡在主臥,就在我們的床旁,多放一張彈簧床墊。升上三年級時,試著將他的床墊搬至家中和室讓他獨自一人睡一個房間,但那房間還是屬於半開放空間,裡面的擺設仍是家庭風格,且大家都可以使用,他經常睡到半夜又爬到我們的房間。與先生討論多次,認為孩子越來越大,應該也要有一個跟姐姐一樣屬於自己的空間。終於,決定在他升上五級年的暑假,為喜歡昆蟲的兒子量身定做一個可以讓他展示收藏的蟲櫃,一個獨特的房間。
危險!內有恐龍
兒子的房間不大,但絕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我想兒子在未看見房間時,對爸爸為他設計的房間充滿期待!果然,看到蟲櫃時眼睛瞇成一線,坐在書桌前滿足地看著他的小小房間,輕輕把房間門關上。一會兒,走出房間對我們說:從今天起,我是有隱私的人。我與先生相視而笑,旋即再次進入房間並在房門上貼上"內有恐龍"的標誌。從此,小小房間是他的地盤,房間牆上掛的是他喜愛的昆蟲拼圖;蟲櫃中記錄著他一次次的採集經驗與精采的回憶,也和著父親對他濃濃的父愛;書架上放滿了他喜歡的讀物。對他而言,在這個家中有一個真正屬於他的角落,雖然不大,但完全屬於他。
歸屬的意義
一個小小空間對兒子而言不僅是隱私的獨立,我想另一面有著歸屬的滿足。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其中一個需求是人類有被愛和被需要的需求,簡單來說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的需求,當團體中的成員產生歸屬感時會自發性的將自身的利益和團體的權益產生連結的效果,也就是會自發性無附加條件的服務。小小的房間對於兒子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在心理上是一次被愛的經驗,讓他加深對家的歸屬。
歸屬的的開端:依附經驗
在個體心理學中有一重要的概念為「社會情懷」,認為社會情懷是一種人類的能力但需要慢慢的學習,並不斷累積經驗才得以成熟。而他的發展基於人際的經驗,孩子的人際經驗主要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通常母親是協助他發展的關鍵人物,孩子需從與母親建立情感上的連結與依附關係開始,架於這舊有的或曾經的經驗上,才能依著盤旋再建立擴大發展與其他人、其他系統的合作經驗。如未能在家庭中培養出合作的態度,進入幼兒園或國小就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張英熙,2013:35)。沒有好的人際關係經驗,不易激發孩子的社會情懷,而社會情懷於情感上的表現,擁有歸屬感就是其中一項。
皮包背後的歸屬
小團輔經驗中,經常可接觸到許多這樣的孩子,念學校附設幼稚園一開始,哭鬧、打架、不合群最老師們最常投訴表現。且經常可以聽見老師們這樣說:「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遇到一點點事情就一直哭?」或許,我們可以推論,這些孩子在很小時可能缺乏良好依附經驗。才會讓他們一離開家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沒有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週團輔活動前,坐在教室內,聽見一個小女孩,在走廊上大哭,聽到她哭著哀求老師還給她,並說那是爸爸給她的,她答應爸爸要帶回家。孩子用幾乎歇斯底里的哭聲不斷求著老師,只聽見老師大聲說:○○○,你可不可以先不要哭。才知道,那讓人聽到會鼻酸的哭聲,正是團輔所陪伴的一位二年級小女孩。事後透過主任才知道,因為小女孩上課拿手機出來玩,所以被老師沒收。主任還告知,孩子最近可能是在學某某老師,所以身上掛著一個包包,叫她拿下來都不願意。見到小女孩被沒收的皮包,淡粉紅色的皮包內有一支螢幕已經裂開且無法使用的手機、一支護脣膏及一疊疊玩具鈔票。不清楚孩子上課時是如何玩她的手機,僅聽見她用超乎常理的哭聲來爭取拿回那支無法使用的機子。
團輔活動時,小女孩已收起眼淚用笑容迎接我們。見她胸前真的掛著一個小布包,手裡提著一個紫色小皮包愛不釋手。因為活動關係,擔心皮包影響她參與活動,在她耳邊小聲說:○○,我想那皮包對你來說一定很重要,我們可以先放在你背後椅子下,下課再拿嗎?小女孩合作的拿下並放在指定的位置,並未堅持要背著或拿著小皮包參與團輔。
活動結束時,因延遲下課,擔心她不會跟老師解釋,所以陪她回班級,陪她穿鞋時問她:「你的包包是誰買的?」小女孩指著胸口的小包回答:「這是阿媽縫給我的。」手上的呢?小女孩舉著說:「是三阿姨買給我的。」問她:「你很想跟大家分享是嗎?」小女孩笑著說:「對!他們都知道了。」小聲提醒她,上課別拿出來放在抽屜,不然被老師誤會你不專心,知道嗎?她點點頭著說:我知道了。
對這位父母離異,母親不在身邊,父親的工作又需要經常值夜班,平常都由阿媽照顧小女孩而言,拿皮包,或許,我們可以猜想她是在模仿大人的行為,因為喜歡所以認同某某人所以做出一樣的行為。但對她而言,是不是有可能,皮包背後有著阿媽與三阿姨的愛,母親的不在身邊,其他人對她的好,讓她擁有被愛的經驗,拿著皮包或家人給的物品讓她有依附與歸屬的感受,只想告訴大家,我也是個有人愛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