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
第十單元「小綠芽的友情樹」
友善列印
 
活動設計前言~
小團輔方案設計
小團輔實際帶領分享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第十堂看見孩子的亮點課後書寫─一份自我價值的禮物
小綠芽的友情樹;淺談同儕間的自我概念
 

活動設計前言~相互依靠的人際關係

「人」字兩撇,少一畫就不成人。也可以說,其實人是需要相互依靠的。阿德勒認為人類具有社會性,唯有在社會脈絡下,人才能真正了解人們行為的意義。適應良好的人,定有能力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且具有社會情懷。但社會情懷,就像語言能力一樣需要經過慢慢地練習,不斷累積經驗才能慢慢成熟,而社會情懷的發展奠基於人際的經驗。阿德勒認為適應良好兒童所具有的特質有(1)尊重別人的權力(2)能容忍別人的行為(3)對別人感到興趣(4)能夠和人合作(5)會鼓勵別人(6)有禮貌的(7)有堅強正向的自我概念(8)有足夠的歸屬感(9)懷著能被社會接受的行為目的(10)做事盡心盡力(11)願意和人有福同享(12)比較關心我們,而不只是關心我,等12項特質(廖鳳池,2003)。


兒童會依照他在家中和社會環境中的經驗與互動關係以及他對這些經驗的解釋發展了他個人的生活型態,形成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的看法,並依據此做出行為表現。兒童是良好的生活觀察家,但如果因為主觀經驗及感受影響就會做出不正確的解釋。當孩子在家庭中未能培養出合作的態度時很可能在學校就會出現適應困難的問題。而社會適應困難行為形成原因,主要是與其他人缺乏聯繫或因為生活型態有了錯誤行為目的所致。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從認識自己開始,循序進入家庭,再擴大孩子的經驗至班級,期待孩子們能藉由活動增進孩子與別人的合作關係進而激發社會情懷,強化對於團體的歸屬感並增進自我價值感,滿足內心對於價值感與歸屬感的渴望。

參考資料:廖鳳池主編(2003)。兒童諮商團體理念與方案。臺北:心理
張英熙(2013)。 看見孩子的亮點。臺北:張老師

小團輔方案設計:『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

小綠芽第九單元計劃表

第 10 單元

單元名稱:小綠芽的友情樹

活動時間

 103 年 04 月 21 日, 12 時 40 分 ~ 13 時 20 分

教案設計

吳銀玉、歐憶陵、胡秀真

單元目標

1.認識了解我心中的同儕關係。
2.表達在同儕關係中之自我角色。
3.表達性藝術創作練習。

活動教具

粉彩紙、色鉛筆、粉蠟筆、資料夾、照相機、cd、cd player
心情葡萄單張、單顆葡萄卡、讚美卡、友情樹、菁桐葉、口紅膠。

教案內容

活動名稱

活動步驟

(一)暖身活動
(10分)
  1. 暖身:心情葡萄
  2. 分享時間:分享今天的心情葡萄與上週挑戰單。
(二)活動一
(20分)
小綠芽的友情樹

我的友情樹

  1. 延續上週家庭樹的樹幹圖但僅有樹幹與樹枝。
  2. 用菁桐葉代表班上每一位同學。
  3. 菁桐葉上寫上同學的名字並寫下他認為的特質。
  4. 請孩子自己擺放葉子的位置。
  5. 分享他的友情樹先介紹一遍,再說他最好的朋友是哪一葉。如果你的最好朋友在這邊,你想跟他說什麼?
(三)活動二:
(10分)
秘密花園
  1. 寫下給自己的讚美,寫一件今天在活動中自己最棒的地方。
  2. 回家學習單介紹。
  3. 邀請大家圍成一個圈,請分享自己給自己的讚美,並說一個今天在活動中你有發現可以跟他學習的對象並將貼紙送給對方。

 

小團輔實際帶領分享: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第十週「小綠芽的友情樹」

活動實際帶領小撇歩

☆小綠芽的友情樹☆

  1. 玩此遊戲時,帶領者要考慮班級人數,如班級人數多時,請孩子寫五位好朋友。
  2. 寫特質時,可提供之前使用特質表讓孩子們參考。
  3. 分享時可以鼓勵說出將同學擺放位置的理由。如:放樹頂因為他很會跑步。
  4. 可以將寫下小卡帶回班級,送給對方。
  5. 卡片形式不拘,可依所提供友情樹的紙張大小設計適合的尺寸。


『小綠芽』自我概念創意學堂,第十堂看見孩子的亮點課後書寫

一份自我價值的禮物◎憶陵

自我價值的禮物

這期電子報編製期間,台灣正經歷一場震撼的洗禮,一位正值青春的孩子竟持刀在捷運板南線車廂內瘋狂的砍人。新聞一幕幕不斷重複的播送,孩子被制伏時面無表情且眼神空洞的畫面。藉由媒體得知孩子的求學歷程算順遂,家庭結構正常且經濟富裕。不禁令人要問,為何還會發生如此憾事?孩子駭人的行徑背後,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我們當然可以事後諸葛的分析孩子可能的原因,更可以簡單歸因於,因為他好玩暴力電動遊戲才導致他如此兇殘與冷血。
記起多年前壹場演講中的一句話:「父母送給青少年孩子的最後一個禮物是『自我價值』。」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路陪伴、一路牽掛,但始終我們得學會放手,因為他的人生必需得交還給他,自己獨自行走。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在孩子成長的行囊中裝了些什麼禮物與配備?又送給孩子什麼神秘寶典,讓他能渡過自己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危險與考驗呢?

除了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外,在多年帶領團輔的服務經驗中,深刻體會孩子其實真的要的不多。經常是一句話、一張小卡就能讓孩子開心與滿意,如果,大人願意看見他的努力與付出時,便能讓孩子臉上露出對自己滿意的表情,我相信當他對自己是滿意、接受的,就能讓他產生正面的「自我價值」。但實際上,身為大人的我們,卻經常吝嗇給孩子們鼓勵,只因為他們的表現未達到「標準」。而在不經意在話語上,次次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而毫無覺察。覺察自己的話語,談何容易。因為話語背後,其實悄悄隱含了我們長期以來自己看世界的價值與信念,可能連自己都不自知,又如何談覺察呢!即始有了覺察,卻又發現在變更調整的路上充滿了不舒適與彆扭的不自在,還不時停下懷疑自己,這樣做太不像自己了。

但我想那都該算是在自我成長中的一種歷程與經驗吧!在不舒適、憋扭與不像自己的背後,是否也有著期待自己做一次就能徹底翻轉的深深期許呢?在孩子求學階段,我們習慣將焦點關注於孩子的課業學習,品德的端正。甚少去瞭解他今天做了些什麼?下課玩些什麼?跟誰一起玩啊?通常只要孩子課業不是有太大問題,也就認為一切正常。遺忘了,停下腳步問問孩子、聽聽孩子的聲音,輕問他們今天開心嗎?

身為母親的我與大家一樣在成為母親路上不斷學習,一直以為是學習如何扮演母親,但事實上並不是。而是不斷的學習瞭解我自己,因為越了解自己,越能同理自己,就越清楚知道所為何來。或許,你與我都需去探究自己內心的自己你是誰?你感覺如何?你怎麼想?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斷學習中讓我你、我都可以扮演一個提供孩子價值感的大人。用簡單的話語,鼓勵的力量送給孩子這份「自我價值」的禮物。

小綠芽的友情樹;淺談同儕間的自我概念◎tipus

學校是學童社會化的另一個學習場域,學童與同儕互動行為中,互相學習及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對於自我概念之發展有深刻的意義;從孩子們下課所玩的遊戲活動和所談論的電視節目、影片、書籍等對話,就可從中發現同儕互動的端倪和藝術。根據Ellis,Gogoff和Cromer〈1981〉研究發現,學童與同儕接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地增加。尤其是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學童,不再像低年級時期隨時有著父母的長時間陪伴,孩子待在學校與同儕及師長的互動變多了,其所帶來的影響是無遠弗界的。所以國小階段是人格與心靈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生活適應的良窳,關係著學童身心靈未來的發展。

「小綠芽的友情樹」單元目標即是透過表達性藝術的創作活動,讓個人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在團體中的關係,瞭解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藉由同學特質的表達和友情樹葉子的擺放之敘述,認識、了解同儕之間的友誼和自我概念之形塑。譬如說:針對同一班級的學童甲做特質之回饋時發現,在乙同學的認知回饋中:甲是勇敢,因為他會協助同學排解衝突和糾紛。而在丙同學的認知回饋中:甲是大方的。因為有同學不小心惹他生氣,他會選擇原諒不會跟他生氣計較。

由於,在同儕團體中兒童與他人處於相等的地位,所以只要適當的活動催化引導都可聽到多元的認知回饋,發現同儕之間的不同亮點,與成人環境有很大得差異性,孩子也從中習得較多的心理自由,不必勉強接受他人的觀念與態度,這對孩子的表達、邏輯思考和獨立等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透過"友情樹"表達性藝術活動,可以發現性別角色對事件認知的解讀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情緒認知的對話方面。譬如說;針對女生之形容;男生會說認真、用功、安靜;女生彼此形容則會比較細膩,如安靜部分會強調會仔細聽別人說話,用功則會強調專注的聽課等;林清江(1978)這對性別角色的瞭解及建立日後與異性適當交往的心理準備有很大的助益。

另外Dwyer〈2000/2001〉的研究則認為,學童的自我概念主要來自同儕團體,同儕關係可以幫助兒童從童年時期的依賴,過渡至成人初期的獨立自主。譬如,在活動中孩子回饋自己獨立勇敢,因為爸媽離婚後和阿嬤住很多生活自理都要自己做,有時候還要協助照顧弟弟妹妹或做家事等;讓其他有類似經驗或家庭的孩子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且彼此加油打氣相互幫助。由此可知,自我概念是藉由與社會互動和角色,情境中產生的,透過活動中的對話與角色關係產生自己的自我概念,可以幫助兒童社會化並提供社會支持的力量,所產生的會有關歸屬感、融入情境中,會為了團體而努力。

隨著社會的急遽變遷和家庭多元之後,許多的孩子的成長歷程本身如同一部小說電影,劇中有喜樂、有憂愁,有悲歡、有離合。有的小孩會透過活動主動向親近的人分享,有的小孩害羞與人分享,透過表達性藝術創作敘述表達,除了可增加自我概念的認知能力並在藝術創作中享受樂趣,感受到個人的成長和改變外;孩子不單單是聽故事者的角色,還可以是說故事者,或是一同參與故事的互動參與者,這對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珍貴的經驗,也看到孩子在過程中找到自信的動能,在勇氣和鼓勵中滋長。

參考書目: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