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光寶文教基金會 父母美學課程 「幸福人生─全腦開發的教養美學」~
第四堂課 學習的寶藏~記憶力與專注力

友善列印
 
【課程目標】
【前言】
【注意力練習,干擾何其多】
【良效的記憶力+專注力,讓學習力UP!】
【專注力與大腦的關係】
【左邊幸福,右邊不幸福】
【記憶力和大腦的運作】
【(幸福日記)專注的力量:結合腦科學的靜心禪繞】
【參考資料】
 

課程目標

  1. 藉由活動能清楚認知學習的干擾因素。
  2. 從活動中理解記憶的信度,並覺知重複敘事中可影響的關鍵要素。
  3. 藉由活動訓練,能增進個人專注力。

前言:◎吳銀玉彙整

「腦細胞是如何運作的,腦神經連結溝通的方式,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
─引用TVBS NEWS報導美國《探索腦計畫》宣傳片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近10-15年間,腦神經科學利用MRI核磁共振影像,將技術實際應用在醫療診治和犯罪及產業鏈上。解開人類大腦的奧秘,是21世紀科學的潮流,這是全球科學家們的共識。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們發現了大腦內的定位系統,一種大腦中內置的“GPS”,它讓我們能夠在空間中行實現定位,揭示了高等認知能力的細胞層面機制。核磁共振造影建立腦神經的圖譜,畫出腦的詳細路徑圖;譬如慾望、自我意識、罪惡感,這些都能利用MRI核磁共振影像的影像,從腦部血液流動看到。好萊塢的導們異想天開的應用電影《阿凡達》、《駭客任務》揭示人類利用意志力,預告人腦解密後的未來;未來甚至還有可能將先人長者的智慧、記憶和個性複製下來,存在一個銀行當中……。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教育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社會,也是對應有差異危機的社會,從AI大震撼時代,到未來世界職涯發展,到二十年後的勞動市場,60%的工作都尚未發生也無法預測,因此,父母親、學校師長及民眾,如果能透過探究、學習、對話與孩子共學,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學習成為公共對話和共享的領域,藉由對知識社會的教育改革進行創新〈innovation〉是地球村的理想幸福。

注意力練習,干擾何其多… ◎周明寬

  一個「叫色作業」遊戲,看似簡單,不過實際去玩真的不容易,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字色V.S.字義,你會將注意力擺在哪個向度呢?

        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是由美國實驗心理學家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提出的,仔細想想,當你在唸出字的顏色時,會不會常常受到字義干擾呢?

        我們能快速念出字的意義,已經是個自動化的歷程了,因為我們已經認得這個字了,所以當改成要念「字的顏色」時,「字義」就會干擾我們的認知,使得我們的反應時間加長。若你在唸出字色時,總是會被字義所干擾而停頓的話,那是因為那些紅黃綠藍黑等等的字義是那麼熟悉,而這樣的熟悉總是會自動化的被你所覺知到,進而干擾了你對顏色的判斷呢!

良效的記憶力+專注力,讓學習力UP!    ◎趙凡誼

  記憶力和專注力跟學習有關係嗎?陪伴過孩子寫作業或是複習功課的父母,回應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昨天不是才背好的,你怎麼又忘了?」、「我沒忘呀,我明明記得是這樣寫沒錯,怎麼會錯了?」、「生字作業還沒寫完,怎麼又跑去玩了呢?」……,這些「日常花絮」常常在你家、我家上演,不僅令人頭大,也相應地跟孩子的學習品質,以及情緒展現都有相當大的連帶關係。    

        有沒有發現,有時,前幾天才發生過的事,這會兒可能就印象模糊了;有時,久遠的童年發生的事件卻又印象深刻,甚至影響久遠;有時,以為自己記得很清楚,其實並不然,因為記憶本身並不牢靠。如果將記憶以產出時間的長短來區分的話,可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如下圖)。若是依照記憶的特性來區分,就有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兩個分類。而記憶的內隱與外顯的轉換,則牽涉到親子互動的教養美學。

上圖資料引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 http://www.mhf.org.tw/wonderfulbrain/guide_b.htm

專注力與大腦的關係 ◎趙凡誼

切身經驗:女兒的另類專注力矯治

        近二十多年來,坊間始終不乏兒童專注力培養或提升的課程,且課程益發多元。曾幾何時,專注力也曾經是我接觸採訪與女兒切身的議題。因採訪之故,對專注力不足的判斷有了基本認知的依據。使我對當時唸小二的大女兒,定不下來心來寫作業、容易散漫分心的現象產生疑慮,「啊呀!會不會是ADHD?」內心焦慮與擔憂的我,開始著手帶女兒至醫院看診做檢測,過動檢測結果雖正常,不過專注力數字濱臨邊緣值,無需進醫院做矯正,後來搜尋到坊間一家機構進行課程調整。這家機構收費不眥,看似有科學為論據,施行的方法卻挺奇妙的。但因他們提供了許多有力的學員見證,也就姑且一試了。

        記得那位矯治者拿了一個儀器,用先觸摸了女兒的額頭,感應著女兒的腦波,他表示,女兒受到電磁波干擾導致腦波混亂,專注力因此受影響。他請女兒坐鋼琴前方,由他彈了幾段高低、快慢不同的旋律,進行所謂腦波的調校,再讓她躺在測試床上閉眼休息,並且主張讓她遠離電磁波,鼓勵我們用鋁板來隔絕家中外來的電磁波。當時,有些做法雖似懂非懂,想來也玄妙;現在若從大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我的解讀會是,負責接收聲音的顳葉,同時也有著接收情緒和記憶的功能,當不同的音頻旋律入耳,會在腦內產生不同的震盪,一旦情緒調節達到和諧的狀態時,再搭配讓身體適度的放鬆休息,可以讓大腦適度獲得休息,並釋放出令人舒服的α波及至θ波,如此推敲,專注力可能因此獲得改善。而我女兒「實驗」的結果,不知是巧合抑或真有其效,她的情緒的確較前平穩,寫作業時也較前專心些了。

番外體會:掌握學習風格,投其所好

  我推敲,可能因我女兒正好是聽覺型的學習風格,因此,舉凡音樂、言語這些跟聲音有關的媒材,只要妥善的規畫使用,便較易吸引她的興趣,對專注力與學習力的調節也相對有效益。以此推論,那麼我想視覺型的孩子便可以從圖片、影像、置身大自然、圖像化等看得到的媒材來著手做引領,使其學習時較能凝聚專注力。而像我一樣觸覺型的人,則相當注重環境氛圍感受的營造與人帶來的觀感,學習上則可以透過提供動手觸摸、多元體驗、律動等途徑,「讓手忙一點,專心就多一點」,這除了是我自己的寫照外,也是多年來帶兒童團體的發現。

        人的腦力有限,專注程度也有差別,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注意力因受到腦部發育各部位交織作用所影響,主要包括額葉、頂葉和扣帶迴等,表現形式也很不同,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編製的《腦的美麗境界》手冊指出,較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選擇性注意力 → 認真注意看電影
  2. 分散性注意力  邊聽課邊滑手機
  3. 持續性注意力  聽了兩節課,眼睛已經四處神遊
  4. 注意力的轉移  專心看完書後,歡喜的出外打球去

        你的孩子在一般性的學習上較常出現哪一種呢?可多做觀察,再搭配他的學習風格類型,是聽覺型?觸覺型?還是視覺型?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專注力訓練處方了,沒有絕對的保證,但總歸是一種方法,不妨一試!

透過覺知輪建構心智省察力

  專注力的培養,除了從學習風格投其所好著手以外;若從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則可以從建構孩子的「心智省察力」著手,就是一種使用心智做自我內省與體察他人的能力,也是一種建構自我選擇意識專注的能力。丹尼爾‧席格創造的「覺知之輪」(如下圖),就是練習建構與心智整合的工具。

        他表示:「位於中心的是意識中心,並輻射至週邊。週邊代表的是我們能注意到或意識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夢想、記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體感官知覺。」而前額葉皮質即是大腦負責決策、執行的意識中心。覺知之輪可協助將孩子注意的焦點,從負面的點挪移至自身較有能量的特質上,不被一時的困境所綁架,進而建構出看世界的好信念、學會管理自我記憶經驗與回應的姿態。 以大腦的運作語言來說,每當孩子接觸新的事物或是專注於某件事上時,神經元「開火」的機制會因接收刺激而來,以產生的蛋白質製造新的連結,這便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丹尼爾‧席格說:「這新的連結也會反過來改變孩子回應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熟能生巧下,便能逐漸累積成一種特質。」


圖片引用來源:《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丹尼爾‧席格 / 地平線出版

心智省察力的整合練習

培育孩子建構心智省察力的概念,基本的關鍵概念就如同敘事觀點的主張,只要協助「移動」與發現「支線故事」,便不難。以下摘錄《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第五篇提供的整合方式如下:

  1.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認、教孩子了解內心的感受只是短暫的。
  2. 嘗試運用心智覺察力(檢視感知、感受)來控制內心的視覺心像。
  3. 試試心智省察力練習,培養專注力。

        若孩子能通過意識中心來做整合,就能讓大腦皮質發揮作用,不至於被下層大腦給接管。當情緒來時,懂得先照顧情緒,離開現場、深呼吸、喝喝水都好,緩和冷靜後,再將注意力帶回意識中心,只要回到上層腦的意識層,就比較好溝通處理了。

左邊幸福,右邊不幸福   ◎歐憶陵

  我想如需要協助孩子運用覺知之輪,就得如同馬修‧連恩的音樂環繞一樣,得在生活中隨時去注意其他聲音一般,得讓孩子有美好的放鬆相處經驗、平靜的經驗….等等,當他需要協助,才能協助運用專注力轉移時隨時於腦袋中提取。

        事實上這個做法在大腦中真的是可行的,因為在腦中樂與苦的開關並不是單獨存在的。《不斷幸福論》書中提曾提到,在我們的頭顱中,確實如同一感受的萬花筒,有愉快也有不愉快,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不好的感受並不會排擠美好的感受。並提到額葉的左邊感受幸福,右邊感受不幸福,但因腦系統是緊密相連,所以好的感受可以抑止壞的感受,而壞的感受也能阻斷好的感受。並舉出從正子放射斷層掃描影像,發現額葉左側與杏仁核活動相連,一但額葉左側活動較多,杏仁核刺激就會減少(陳素幸譯,2004)。而額葉正是我們做重要決策的部分,且可以訓練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可以練習一些方式如正面經驗可以協助消除不好的感受,就如同覺知之輪的運用一般。以此為基礎,平時的一些練習,將能協助穿越那些不時在內心掀起的風暴。

        就是當我們能學著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世界是由幸福與不幸福多個部分組成的,並訓練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就較能管理自己的感受體驗與回應外界的方式。如同法國文人蒙田(Montaigne)所言:越是懂得用結合各種方法來行事的人,當然越有成就(陳素幸譯,2004)。如同練習運用覺知輪一般來做到這點。

記憶力和大腦的運作  ◎趙凡誼

  記憶,是需要大腦經由科學化的路徑的運作,才能成立。記住一件事,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需要由大腦許多部位通力合作,進行:登錄、儲存、提取三個步驟,才會有「記得」的存在。上學期接觸過EQ美學課程的夥伴,相信已對杏仁核、海馬迴、大腦皮質不陌生,也許還建立了某種「革命性」的熟悉情感了,為什麼?因為,幾乎在每堂課中,這三者不斷的被提及,此三個大腦部位的功能知識,就如同訊號編碼,重複性的輸入了學習者的腦袋。海馬迴與新接觸的事物的固化有關,有助讓記憶長期留存,過陣子若大家還能侃侃而談對它們的認知的話,想必已烙在各自的海馬迴裡面,成為一種長期性記憶了。事實上,海馬迴除跟深層記憶相關之外,它也和杏仁核負責情緒記憶和表象記憶。不過,構造複雜的大腦沒那麼簡單,其他各部位,也可能負責儲存不同性質的記憶。

  然而,所謂的長期性記憶就一定是百分百的不失真嗎?其實不然,記憶常常是破碎而片段的,也會因人所經歷的環境刺激與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產生程度不一的扭曲,因此,透過記錄書寫就有事實可回溯,或是與回憶相關人聊敘,如參加同學會,也能將彼此記住的片段拼湊得較完整些;不過,即使記憶可能失真抑或是片段不全,也沒關係,以敘事的眼光為出發,每個人都可以建構移動視角的能力,在過往的問題故事裡捕捉到一點發亮的支線故事,成為新的記憶,如此便已足夠。

上圖資料引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 http://www.brainlohas.org/wonderfulbrain/guide_b.htm

學習與記憶 ◎吳佳螢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的某些事物或某種情緒存有的印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儲存的位置遍布全腦,由海馬迴負責掌管。記憶形成的三步驟是:

  1. 第一個神經元接收訊息。
  2. 第一個神經元把這個訊息傳送給第二個神經元,創造出一個新的連結。
  3. 神經元互相傳送訊息,產生記憶。至於記憶的深淺,則視這些神經元在這個新模式下發射訊號的頻䌓程度而定。

  這登錄儲存提取的記憶歷程有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研究人員對倫敦的計程車司機所做的一項調查。這些司機必須通過倫敦街道的詳細測試之後才能拿到執照。研究人員在反覆掃描他們的大腦之後,發現他們在受訓期間腦部負責地理資訊記憶的部位中的灰質變多了,也就是說那裡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增加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給予神經細胞某種特定的刺激,經過多次刺激以後,這個神經細胞的結構就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神經迴路,才會形成學習與記憶的效果。閱讀可以刺激腦神經元造成多向廻路、形成網路;運動則可以防止腦神經元的老化。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區,至於要如何增強記憶力,保健並經營自己的腦呢?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注意營養、按時作息、睡覺,保養自己身心健康。
  • 愛運動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 認清自已的特性,發揮自己的強項
    例如是情境記憶,或者是語意記憶比較適合自己。
  • 將所學的東西,勤加整理
    讓自己的腦有更多的機會去作分類、排序的動作。
  • 勤加複習
    由實驗得知,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常常複習所學的東西,的確可以增加腦部的記憶力,所以古人說:「溫故知新」,站在腦科學的立場:就是讓已經設定的大腦神經廻路,有機會做更新的連結

  科學家也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證明了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便能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欲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當孩子從小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肯定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的自我概念就更有自信和動力去克服未來的學習和挑戰。

【幸福日記】專注的力量:結合腦科學的靜心禪繞 ◎林秀貞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的快樂假期也接近尾聲了,今天在決定和女兒來一段靜心禪繞時間,讓假期中每天處於忙碌狀態的大腦,從消耗能量的β波,轉化為放鬆清醒的α波,為迎接開學的來臨做好收心準備,讓頭腦更清晰、心情更愉悅,跟假期即將結束的鬱悶心情說拜拜!

禪繞畫的心腦操練

  禪繞畫近年來在世界各國開始盛行,因為它簡單易學且十分容易上手,在畫圖的過程中,更神奇的帶來一股定心的力量,完成的作品也能帶給創作者一種成就感。禪繞的重點在於專心與持續,繪圖的過程必須專神貫注簡單重覆的線條,讓人不知不覺沈浸在筆下的圖形裡,隔絕掉外界的噪音與繁瑣,並從創作的作品中讓自己獲得極大的滿足。從精神健康照顧的觀點來看禪繞畫也是一種操練大腦皮質的方式,培養自己在這資訊快速的時代中,有一種可以讓自己喘息放鬆與安靜的方式。 實驗上也證明,一般處於忙碌狀態時,我們的大腦不斷運作忙著處理外界事務,此時我們的腦波以β波為主。而β波會讓大腦消耗許多能量,並讓人產生強烈的自我感和個體感。但若經由一些活動讓人進入放鬆狀態時,腦波開始會從β波轉為α和θ波,而這些波會讓大腦進入一種毫不費力的放鬆清醒狀態,甚至達到零耗能的地步。當大腦進入此一狀態,心靈便失去強烈的自我感,讓自己與外界的世界更有接觸,身心會籠罩在一種無私的感覺裡。放鬆的腦波中,其中θ波是可以藉由簡單、無需複雜縝密思考的緩慢重複活動而出現 (楊定一、楊元寧,2014)。

專注可以重塑大腦

  大腦經過不斷的學習、思考並會隨著體驗和注意力的改變而進行調整,進而可以創造或增加神經元新的連結迴路,而新建立的神經連接也會反過來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大腦的物理結構也會根據我們注意力的指向而發生改變,因此,專注是可以重塑大腦的(丹尼爾‧席格、蒂娜‧布萊森,2017)。 當我們認知大腦的可塑性,就能更清楚的理解為什麼藉由禪繞畫練習簡單重複的線條這一件看似枯燥無聊的事,可以讓大腦出現變化。禪繞畫的創作過程中,繪畫者會享受內心的平靜,放下憂慮,沒有任何緊迫感與焦慮感,因此,禪繞畫也被稱作「心靈瑜伽」。

   當我們藉助一些固定的、結構化的基本線條和圖樣去繪製自己的禪繞畫時,能夠更專注於自身,在短時間內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創造力和想像力,我們也會迅速進入一種覺察、自在、內省的狀態,因為當你進入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禪繞創作時,就會獲得專注、釋放、緩壓、支撐、激發、改變的意願。

  因此,無論是自我心靈成長、親密關係、親子問題,禪繞都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方法,幫助我們舒緩、釋放壓力,用一種真實、平靜、理解和接納的心境去重新思考困擾我們的問題,獲得新的思路和啟發。這就是禪繞畫給予我和女兒擁有幸福的專注力量。

參考資料:

1. 腦的美麗境界/ 精神健康基金會 編著
2. 《不斷幸福論》 /柯萊恩 著, 陳素幸 翻譯/出版社:大塊文化
3.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丹尼爾‧席格、蒂娜‧布萊森 著/周玥、李碩 譯 /地平線文化
4. 《大腦解密手冊》/伊葛門 著/徐仕美 譯/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