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八堂 從搖籃到搖籃~孩子生涯發展的探索與對話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
【什麼是「循環經濟」?】
【孩子適性發展是國家競爭力的保障】
【快時尚的塑膠汙染】
【循環經濟勿落入回收迷思】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認識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增進親職對話廣度。
2.探索認識消費文化雙贏的循環經濟模式。
3.創新思維及美學感知創造無限可能。

「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Anna Lappé

前言

  塑膠的發明為人類生活帶來了種種便利,也衍生出前所未有的汙染及生態耗劫難題,這是當初發明塑膠的人所未想到的。尤其是使用後回收不徹底的各類塑膠垃圾流向海洋,受到海水浸泡衝擊或者陽光曝曬後,逐漸分解成尺寸不超過5公釐小碎片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這些碎片不僅容易吸附環境中的重金屬、戴奧辛,更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造成千上萬的鳥類、大小魚類、海龜甚至鯨豚類,吞入塑膠或被其纏繞受傷而死亡;民眾也暴露在環境賀爾蒙陰影的健康疑慮中。尤其是石化燃料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讓北極熊、企鵝等生物家園冰融流失,南太平洋小島因海平面上升而家園沉沒的辛酸....,而這些無心之過,正在消耗著藍色星球……。

  傳統線性經濟不斷損耗自然資源,來滿足人類的物欲需求,產品最後成為污染環境的垃圾。為此,布朗嘉教授(Michael Braungart)和麥唐諾建築師(William Mcdonough)與開始推廣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C2C)概念,向大自然學習,所有東西皆為養份,皆可回歸自然。C2C除了減少垃圾與資源損耗,減少污染也是重點,是一套效法大自然資源使用的循環生態思維,經過設計以確保資源可持續回復、循環再生,重新組織社會與經濟的新思維與新發展模式,是打造環境永續、高附加價值的綠色生產體系。

什麼是「循環經濟」? ◎簡文琪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多數的經濟模式僅是以一種「線性經濟」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傳統的消費者模式:原物料開採→製造與加工→商品購買→使用完畢後丟棄。而在線性經濟消費的最末端,丟棄而須被處理的階段中,往往會造成大量的環境破壞,例如:因焚燒而產生的有毒氣體、因掩埋而造成的土地永久性破壞與難以分解、因處理不完全而流入大自然的生態中……等。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最近兩三年循環經濟議題如野火燎原般,從國外延燒到國內。提到循環經濟的主體就是「經濟」,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讓企業獲利;一個成功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則不只可以讓企業獲利,更能同時達到資源妥善運用的效益。

  循環經濟的誕生,正是因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惡化所做的深刻反省。近年各國都重視循環經濟議題,積極推動做為促進產業發展及因應資源稀缺,降低環境衝擊的手段。台灣自然資源不足,加上地狹人稠、環境負荷沉重、高度依賴能資源進口,迫切需要突破資源的限制,提升資源生產力,因此推動循環經濟更形重要。

七大循環經濟模式

  2017年Carbon Trust提出一個較能兼顧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理想模式。有點類似我們小時候玩的套環。其中,「內環」是循環經濟概念,以「設計階段」為核心,串接「使用階段」、「製造階段」及「廢棄階段」,最後形成一個閉環(Close Loop)。「外環」則是在內環的基礎上,根據過去產業界發展的經驗,相對應可執行、可操作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共分為7種:

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使用階段重點在買賣雙方的契約關係

商業模式一:Access(產品共享)

  產品所有權屬於供應商,產品在其壽命期間,被不同終端使用者(End Users)使用多次,代表案例如Ubike、Uber、Airbnb等。

商業模式二:Performance(產品服務化)

  就是循環經濟常被提及的「以租代買」模式,從原有產品一次性買斷,銀貨兩訖所有權由供應商轉給使用者的模式,轉變為有權長久屬於供應商,使用者以「效能」或「使用量」為單位付帳。代表案例如PHILIPS照明租賃、UNIDO化學品租賃等。

 

 

你的廢棄物是我的原料!製造階段重點在建立產業生態系統

商業模式三:Re-condition(修復及翻新)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所有。產品仍在生命週期內,由原有供應商或第三方整修一個故障的產品,或對其外觀進行翻新,包含:修理(修正故障或毀損,並將產品恢復其原有功能)、翻新(將產品進行外觀翻新),代表案例為二手車、二手電器、二手家具等。

商業模式四:Re-make(再製造)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在零件或產品壽命結束時,由製造商啟動一系列重製程序,使其恢復至全新或更佳的功能,並內含保固承諾,代表案例為Google伺服器報廢後零件重組、Canon回收印表機再製等。

商業模式五:Co-product recovery(副產品及產業共生)

  產品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產生改變,從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廢棄物或副產物,轉成另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投入,代表案例為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區、高雄臨海循環工業園區等,這些生態工業區內的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就近與其他公司合作,交換彼此多餘的能源與資源。

商業模式六:Circular souring(再生料替代原生料)

  使用回收或可再生的原料,如從一個壽命結束的產品提取原料,取代由自然資源中提取初級原料,如Addidas與Parley合作,透過遠東新世紀的回收技術,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運動鞋。

美麗轉世!廢棄階段重點讓產品在各道輪迴中重獲新生

商業模式七:Resource recovery(資源再生與回復)

回收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並作為另一個價值鏈的投入,這是過去台灣綠色企業的強項,包含:

  1. 封閉式循環:物料在產品壽命終結時被回收,並被再使用於相同的價值鏈。封閉式循環的特性為物料維持完整性,可以無限地循環,如貴金屬回收。
  2. 向上循環: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被用於投入生產另一個更高價值產品,如Dell電腦與明星Nikki Reed合作,將主機板提煉貴金屬重製為18K金的飾品。
  3. 向下循環: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被用於投入生產另一個較低價值產品,如鋼鐵業爐碴用於道路鋪面。

  循環經濟的新商業模式是透過重新定義廢棄物、重新設計產品與製程,運用新科技,讓資源、原材料與廢棄物回到產業鏈內不斷循環,大幅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而「創新」則是扮演重要的關鍵因子,隨著循環經濟概念的演進,發展機會與領域愈多元化,若是能跟緊這樣的腳步,解構在建構大腦的既定思維,重新看待企業發展的方向,不僅珍惜對於資源的利用,友善了環境,更可以為自己或是企業帶來生機,創造生產、消費以及資源利用三贏的商機,為未來的生涯規劃寫下新的藍圖。

循環經濟綠金商機 ~ 食衣住行 翻轉產業新革新

  食物篇:賣場送來的蔬果NG品,一早送到1919食物銀行的台中園區,賣相佳沒腐敗的烹煮做成食物調理包,但剩下的廚餘成為建構園區循環經濟最不可或缺的要角—黑水虻的食物來源,黑水虻生命週期30~45天,每隻平均可消化2公克廚餘,一貨櫃可處理15公噸。黑水虻也是飼料雞最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產下的雞蛋提供央廚使用,園區成為食物零廢棄循環經濟模組為台灣每年浪費367萬噸食物提供最佳去處。

  衣物篇:工研院經過三年研發把白色布料放進染缸,設定二氧化碳參數進行染布。以CO取代水在染缸裡施加壓力,讓CO2兼具液體高溶解性和氣體高貫穿性染料得以溶解擴散,透到纖維毛細孔,經過4小時等待,染布終於完成。整個過程不需要水,採用的是CO2的循環再利用,符合紡織業循環經濟的精神,為台灣每年110萬噸染色量計算,以此技術來落實將可節省100萬噸的水資源。

  居住篇:新竹春池回收廠將各地回收的玻璃經過分色分類去雜質後,清洗粉碎跟研磨,而成雪白細碎的玻璃砂,最後結合工藝創意和巧思,幻化出美麗的第二春。每年為台灣減少開採7萬噸矽礦,減少碳排放量達16.8萬噸,相當500座大安森林。而回收玻璃可搖身變為藝術品,還能作為環保建材材料(玻璃輕質節能磚),受到國際青睞,成功外銷歐美及東南亞。

  行動篇:共享浪潮從腳踏車延伸到機車,只要以手機APP輕鬆操作、解鎖、啟動,開車廂一次搞定,強調甲租乙還,無站點是租借在大台北地區,共享電動機車,每月有將近30萬次的租借(綠能運具落實循環經濟)。(文字摘自 華視新聞雜誌的2194集 2019.09.29)

孩子適性發展是國家競爭力的保障 ◎周明寬

  身處高速變動的二十一世紀,們的孩子將面對的是不同以往的挑戰,什麼才能提供未來學習真正所需呢?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認為:「以全球化的觀點來衡量一個人該擁有的競爭力,應該是很貼切的。所謂的競爭力,除了知識,還需要專業,專業代表著擁有習得應用先進知識的能力,同時還有創意以及良好的執行力。」

  適性學習的積極意義在於找到個人興趣的潛能所在,結合自己的興趣與潛力,創意油然而生。一個創意要能落實成為創新,尚需要有良好的執行力。良好的執行力來自於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優劣勢、情緒狀況,此外便是能夠管理自我的情緒、時間與各項資源。除了了解自身外,了解他人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與欣賞他人,便能與他人協調合作,透過團體之力把事情做得更加妥善、更近完美。

  要發展台灣的經濟,首要以改革教育著手。孩子的未來要擁有全球化競爭力,更需要具備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更有計畫的找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全面看待環境與問題,從而創造更簡單美好的解決方案。

  OECD教育與技能主席安得列.史萊賀更指出:「這個世界進步的腳步遠遠快過我們教育制度的進步。我認為唯一使人們能在未來的世界扮演一個角色的方式,便是透過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學習經驗、更適性的教育、更自主的教育。一直以來都在用我們過去的經驗去教導學生,現在困難的是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面對未來。我認為全世界的教育,有太多可以相互學習之處。」

  推展教育只是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嗎?我們身為父母就沒有責任嗎?我們父母應該成為與孩子對話的專家,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刻意練習使孩子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孩子多元的興趣和潛力,為孩子的未來打開一片無限寬廣的天空。

快時尚的塑膠汙染 ◎林秀貞

  前幾年來自歐美的快時尚(Fast Fashion)風潮,主打低價、流行款式多、單款數量少等特點,讓消費者在此風潮下產生追逐、收集、擁有的慾望,買的衣服變多了,但常穿的衣服卻變少,衣服成為穿過一季即丟的消耗品,衣櫃裡甚至出現從未穿過的衣服。

  你知道嗎?台灣人每年丟掉7萬2000噸舊衣,平均每分鐘就丟棄438件。在時尚趨勢變成以「週」為單位計量,一年五十二週都會有成衣新品推出,人們的消費習慣自然而然隨著時尚潮流快速地變換,購衣便成為永無止境的慾望罷了!

  有專家估計,高達95%被當作垃圾丟掉的衣服可以再度被使用,如當成二手衣、把布料另作其他用途、或者回收再製成新衣。然而,多數的衣服是跟著家庭垃圾一起丟掉,最後進入掩埋場或焚化爐。這不只浪費生產衣服所耗費的大量資源,而且送進焚化爐、掩埋場的衣服會發散有害的化學物質和溫室氣體,甚至衣服上的纖維流入海洋,造成食物鏈的汙染、生態和漁業資源的破壞。

拒絕快時尚的減塑生活練習

  如果我們能夠購買材質天然的棉麻衣服,讓衣服穿久一點。照顧他們、修補他們、重新搭配、與朋友交換,讓它們繼續傳下去,延長衣服的壽命就是在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以溫室氣體來說「衣服的壽命從一年增加為兩年,可以減少24%的碳排放」。同樣的,購買二手衣,每取代一公斤的新生棉花可以節省65千瓦的電力,取代一公斤的聚酯可以省下90千瓦。

  在歐美國家,Flea Market跳蚤市場已行之有年,人們將家中用不到的物品拿到市集或是在自家車庫拍賣,販售者減輕家裡負擔而購買者得以用低價取得超值的商品,可謂雙贏。近幾年台灣的環保意識抬頭,破除了過去快時尚的消費迷失,許多人也開始改變購物的習慣,購買或交換二手衣,來減少消費衣服的數量,拒絕成為助長汙染的消費者。

  我所服務的認輔學校,除了有常態性的二手衣捐贈服務外,更在每年的校慶園遊會舉辦跳蚤市場,將捐贈而來的二手衣、日常用品、玩具,以低價售出,義賣所得做為學校的仁愛基金,用來幫助弱勢的家庭。

  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就可以實踐,透過以租代買、好物交換、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資源共享,落實生活中的循環經濟;拒絕過度消費、源頭減少用量,學習大自然的智慧,任何東西都能物盡其用,在無限循環中不再有垃圾,讓我們與地球一起共好。

  生態心理學一書曾指出:任何活動能幫助我們重新調整生活,調整成較互惠合作地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都可以被視為對我們內在與外在「環境」具有復育效果。當我們凝神於呼吸之間,感覺到我們是生命長河的一員,既能感受自然,並願意相互團結,連結自己的靈魂與養育我們的后土,孕育出可以療癒地球的合作網絡。

  非洲有一句諺語說:「如果想走得快,或許可以一個人走;但是如果想要真正走得遠,一定要結伴而行。」雖然個人行動不可能即時扭轉世界的問題,但是從我們每個人的正向行動開始,足以撼動和連結身邊的人,鼓勵他們成爲好榜樣,啓發更多人參與去解決問題。

循環經濟勿落入回收迷思 ◎環境資訊中心孫文臨報導

  1.企業銷售產品及服務的利潤,必須納入環境和健康的外部成本、2.各國、各界對於永續發展目標需要真的達成共識、3.國家治理要減少錯誤的補貼政策,轉向有利永續的補助上。這是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在2019環保署舉行的台灣循環高峰會,所提出解決當前的困境的方法。

  「不管在哪個國家推動循環經濟,最難的是政治問題,政治比科學更加困難。」技術問題可以解決、新的商業模式也已經出現,但錯誤的政治行動正在阻礙我們的改革,我們需要強而有力且切實的改變,但是許多既有的單位仍是短視近利,「經濟發展過去都用GDP來衡量,但更好的GDP卻沒辦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他認為,要翻轉過去看待經濟的方法,讓好的價值被看到。

循環重點不在於回收:源頭減量、資源最大化更重要

  根據聯合國統計,1970年代至今全球總人口翻倍成長,消耗的資源總量則增加了三倍,學者推估依照目前的趨勢,到了2050年全球的資源消耗量將會是現在的兩倍,隨著人口擴張與開發,地球天然資源的耗損正在加速。資源有限可能是循環經濟轉型的關鍵。循環經濟的理念是要讓社會福祉與經濟發展可以持續成長,也就是減少資源的使用、拉長它的使用期限。

    共享與租用是數位時代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我們買車,不是因為我們需要車而是需要交通工具,導致只有5%的車真正在使用,其他90%的車停在地下室。同樣的,我們買燈泡,不是因為我們需要燈泡,而是因為需要光,未來我們可以只買服務不買物質,買明亮、買交通,這樣一來業者自然會想辦法解省成本與資源消耗。」

  循環經濟將讓資源價值最大化,對於產業有巨大利益,政府應該讓願意即刻改變的企業能朝未來邁進。每當創新概念進入既有市場時,常會聽到企業反對說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但其實他們只是不希望增加成本,「但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看似隱藏的成本其實是下一代或是我們的健保系統在支付,過去線性經濟讓利潤私有化、成本公眾化缺乏了公平正義,未來讓外部成本內部化,再生粒料的循環經濟就有競爭力。」

  循環經濟不是新的概念,而是最古老的概念,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跟大自然一直都是採用這樣的概念在存活,「如果同意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物質循環就是我們的本能,如果你真的認為經濟數字比環境更重要,那你何不試著閉氣數錢看看。」

資料引用來源:https://e-info.org.tw/node/221483

參考資料

1.(2008)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著;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譯;《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野人文化出版。
2.(2010)大前研一著;千太陽譯;《低智商社會》簡體書;中信出版社。
3.(2017)黃育徵著;《循環經濟》;天下雜誌。
4.(2019)藍偉瑩著;《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親子天下。
5.(2019)《布頭布尾》AGRI鄉間小路2019.Ma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