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的八堂課」第1堂:因愛料理:他山之食的新趨勢

友善列印
 
【緣起】
【活動目的】
【前言】
【活動一】
【活動二】
【活動三】
【學習單下載】
【參考書目】

「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的八堂課」課程緣起

  漢字的「食」,是人+良,意為人吃了好的食物,身心自然就會健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速食文化快速崛起,大大侵蝕著現代人和孩童的身心健康。消費和糧食浪費助長了全球暖化、氣候危機和許多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等問題。人民的健康是國家發展重要的資產,也是風土飲食、環境永續的基礎和希望,光寶文教基金會邀請您一同參與─「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系列課程,培養孩子食育力的榮耀感,攜手實踐地球公民應有食農品格及環境永續素養。

第一堂 因愛料理:他山之食的新趨勢

活動目標

  1. 生命中飲食經驗的敘說哲思。
  2. 繪本裡的符號應用與溝通表達。
  3. 認識各國食育推展之概況暨核心素養的探究。
給兒子的悄悄話
愛雲說;
孩子吃形狀
孩子吃顏色
孩子吃香味
孩子吃記憶
孩子:你為什麼吃?
希望你吃食物不吃食品
希望你吃食材的原滋味
希望你吃進健康的烹煮
希望你吃愉悅的糧
希望你吃愛的美學
圖片來源:博客來

前言:因愛料理,風土飲食的春天…

  美洲原住民易洛魁族有「七代之約」(7th Generation Principle)的說法。他們相信:現在的生活選擇,必須對七代以後的子孫負責。飲食文化,紮根於當地的自然、風土與歷史之中。
因愛料理,不只是對於食物的感知、情感記憶,更強調透過動手做的親身體驗,深化家庭對於新鮮食、保存食、發酵食全食物珍惜的概念,以完整、天然、原型、原味、無添加的物產,呈現料理自然的味道與樣貌。

  無論是他山之食,或是台灣在地的範例,以食物為媒介,向土地學習,重新認識在地的風土文化、環境生態與四時變化;更以自然風土為師,是連結大地母親、先人智慧的永續傳承結晶。種籽設計認為:童年是一本存摺,一生都可以拿來使用兌現;如果需要發起一個運動,我們會希望是因為家人、孩子和環境的七代之約和因愛料理的初心。

【暖身活動】酪梨美食相見歡

  酪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屬於營養價值高的水果,有許多文章也介紹酪梨為「最營養的水果」,甚至連農糧署的時令作物資訊、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都將酪梨列入優質水果類。但,酪梨真的是水果嗎?讓我們透過一個小小的暖身活動,來認識酪梨吧!

以下有五題是非題,你答對了幾題呢?

  1. 從營養成分來看,酪梨是水果。
  2. 灣的酪梨都是進口的。
  3. 臺灣種植的酪梨盛產期在夏季。
  4. 酪梨表皮變黑就是壞掉不能吃了。
  5. 酪梨表皮成熟一定會變深色。

【活動一】生命中飲食經驗的敘說哲思
兩個地瓜+一個蛋,用電鍋蒸熟,加上發酵的黑豆,一片木瓜和一杯咖啡⋯,想到可以如此簡單享用當季當令的水果豆蛋,滿足愉悅的心情湧上心頭。~tipus

  大豆、黑豆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和植物性的卵磷脂、異黃酮,沒有膽固醇是很棒的營養來源。尤其是,地球暖化議題愈趨嚴重,因此食用植物來源的蛋白質就非常需要倚重豆類。

  《生命與味覺》一書說:吃東西就等同呼吸,包含在生命的結構之中,它是生命的刷新及人與生活、與家和環境的連結體驗,面對每日的飲食,我們該怎麼吃呢?讓我們從全球性推動飲食教育的風潮案例,一起來認識理解。

閱讀分享:一本「食」的生命之書《生命與味覺》

  味覺是為滋養生命而具備的能力,讓生命與「愛的感覺」有了直接的連結。以分子層面而言,吃進去的東西會與身體進行交換。人的身體只要三個月,食物的分子會逐漸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聆聽97歲高齡的作者辰巳芳子,分享她生命與飲食的精采哲學點滴,作者如何在料理過程中思考生命與食物的意義價值。人類到底為什麼要吃?我們該怎麼吃?面對食材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直覺與感應力

重點擷取

分享與討論

1.倆倆回饋分享:對於《生命與味覺》的閱讀,我的看見、想法是…
2.靜心的書寫時光
3.團體分享

【活動二】看見他山之食
  《讓水暢流》的作者西格爾(Seth M. Siegel)說:「全球水資源危機的最大問題不在氣候或技術,而是我們人類的態度。」關於水資源及缺水的議題,建議親子可以從「氣候與地理環境」面向討論。討論的過程中,可以透過便利貼、心智圖、照片聯想等方式,共同討論與觀察缺水的影響。

  推動飲食教育,幾已成為全球性風潮。近年來,食農意識也逐漸在台灣萌芽。但是,華人社會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本,卻長期忽略飲食與土地、文化、環境生態等的連結,當氣候異常、人口增加及糧食危機來臨時,
我們是否有危機意識,如同新冠肺炎疫苗購買的困境,而農業處境也日益困窘,要如何落實食農教育呢?要在哪裡推行、如何推行才能最具成效呢?
這是食育全齡教育可以思考的主題,也是因愛料理的初衷。

各國推行食育背景概述

食育的他山之石

日本

食育是人類生存的根本,透過食物相關的知識和選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全飲食生活的人,增強了社區凝聚力,把風土飲食和農村救了起來。中央與地方都須制定食育計畫:日本食育推動機制是以個體國民為核心,推展到家庭、農林漁業者、學校、各種團體等。設立營養教師 制定課程和營養菜單:設立學校營養教師角色,並與各科老師配合,將食育融入各科課程中,同時營養教師也可以再供餐時間進行飲食指導,以及製作學校供餐的營養菜單。奠定「和食文化」以繼承文化為食育基礎:農林水產省也推動「日本型飲食生活」,以米飯為中心,搭配湯、配菜,是有變化型的「和食」基本型,同時,「和食文化」也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

2021年5月28日,日本頒布第4次的食育推進基本計畫,將作為2021~2025年的推動方針,內容主要放在全齡推廣、持續性推廣與後疫情下的生活。更針對後疫情時代的變化擬定了食育推進計畫,思考日本國民該如何與病毒共存,而食育推廣又該如何與疫情共存。【數位網路推廣】:例如:家長需要每日線上回報孩子在家中吃的餐食給幼兒園,以確保孩子回到家中的營養攝取也符合標準。營養、飲食相關單位也必須拍攝影片或更新網站,宣導疫情下的飲食該如何烹煮和選擇,亦或者是由外部單位合作線上直播料理課程等,逐步將推廣重心轉移至數位化。

義大利

義大利的地理環境與區域意識,造就他們豐富的飲食特色,這也要歸功推動「慢食運動」的背後功臣─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二戰後,速食產業崛起,當1986年,麥當勞要進駐羅馬市中心開分店,卡羅先生認為現代飲食破壞我們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和人際間的連結,人們對自己吃下的食物來源忽視與冷漠,為了抗議日益盛行的快餐文化,他提倡了慢食運動,以優良、乾淨、公平為精神,提醒大家在速食文化風靡全球之下,更應該要主動參與及思考飲食所代表的價值,保存在地飲食傳統、減少食物浪費,支持在地小農,最終是希望大家回到自己生活時:了解自己的食物從哪裡來,因為自己的選擇將會影響我們所在的環境。

2015年以探討食物為主要議題的米蘭世博會,聚集世界各地組織或團體等共同討論,在義大利國內帶來極大的迴響,活動結束後許多團體自發討論或推動辦理飲食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將食育結合移民議題,舉辦多元族群飲食文化等,展現義大利重視傳統文化與多元發展的飲食精神。

泰國

泰國以農業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家,他們勞動人口將近一半從事農業,然年卻因鄰近國家越南米的競爭或是其他國家仿冒泰國米、生物剽竊,導致茉莉香米的產值逐漸下滑,所以泰國政府開始推動「泰國世界廚房計畫」以「泰國作為世界廚房,拓展出口經濟」政策振興他們的農業。

「泰嚴選」評鑑制度 泰國為了提高「正宗泰國菜」辨識度,提出泰嚴選計畫,針對在海外開設的泰國餐廳授予認可的標章,使用真正的泰國香米、加工食品與食材,以提高優質泰國餐廳和加工食品的辨識度,是認證與推廣正宗的泰國美食,推廣美食之外,同時與農產合作。

「烹飪旅遊」泰國觀光局規劃一系列的烹飪旅遊行程,提供國際觀光客在旅遊過程中,體驗異國烹飪特色與傳統飲食文化,從認識工具醬料、製作調味基底,認識當地有特色的食物。農業儼然是全球化競爭的一項產業,藉由結合觀光產業,提升在地農產品國際知名度,同時也提振在地農業。

美國

農場至學校計畫(Farm to School Program) 農場至學校計畫將各種本地食材導入學校的供餐方案,讓學生能吃到新鮮、健康與營養的在地食物。此外,這些活動也包括營養與農業教案、學校菜園,以及農場校外教學等相關活動。這些活動教導孩子們有關農產品如何生產,以及這些農產品在營養、健康飲食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重要課題。美國農業部認為,「農場至學校計畫」的活動將對學生、提供學校餐飲服務的相關人員、農民、家長、學校老師,以及整個社區有益(USDA, 2010)。

識你的農民、瞭解你的食物(Know Your Farmer,Know Your Food) 計畫是美國農業部為執行 Obama 總統對於強化本地與區域食物系統的承諾,作為推動促進在地農產品消費活動的基礎。除推廣在地食物外,也成為幫助中小型農場、農村社區和消費者瞭解美國農業施政資訊的重點計畫。美國政府提供財政資源資助農夫市集、路邊小販和CSA之成立、擴充和推廣,以增加消費者取得在地食材與食品的機會,增加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與對話的機會。對消費者而言,有助於挑選新鮮食物與瞭解食物來源;對生產者而言,可以知道消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得知「認識你的農民,瞭解你的食物」計畫的相關資訊。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將本地食物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當地居民在農民種植之前,購買農民預期收穫之一部分,之後在整個成長季節,居民每週會收到食物或到農場拿取食物(Martinez, 2010)。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經營型態創造一個機會,農民與消費者共同執行一種新的直接銷售形式。

英國

英國比日本更早開始食農教育,1998年就由保健局與教育局共同推動「國家健康學校計畫」(National Healthy Schools Programme),目的是改善學童過量攝取砂糖、鹽分、碳酸飲料,蔬菜攝取不足,以及不吃早餐等營養及健康問題。校園飲食計畫包含幾個重點:其一,為解決兒童蔬果攝取量不足的問題,針對幼童提供免費蔬果,其二,為創造無縫接軌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們盡早接觸食育相關課程,並鼓勵學童參與料理活動,強調融入原有的各科課程及校園生活。

校園食育強調融入原有的各科課程及校園生活,例如:結合健康教育課學習營養知識;在數學課中學習校園農田收穫量的演算;地理課學習水資源及世界各地的水文化;美術課帶領學童美化餐廳等。整合抽象理論與生活實踐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實作能力。2014年英國政府推出一項規定——中小學生在14歲以前,必須學會20道料理。從烹飪中,孩子們可以學習掌握原始食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培養自理能力的同時,也透過食物學習其他的知識,如:食物的來源、食材背後的故事、不同飲食風俗、公平貿易、環保、動物權益、廚餘和回收等議題。

▲分享與討論

  1. 看到許多的國家積極推動食育,關於「食育」我的想法是?
  2. 請在A4影印紙描畫自己的右手,寫上5個關於「食育」的想法。在左手上寫下5個自己希望遵守的團體公約。
  3. 拿著自己書寫的手掌圖,圍成一個大圓圈,念出自己手上寫得即可。

  4. 大團體分享。

【活動三】繪本共讀《大家一起做料理》

  讓孩子在繪本閱讀和遊戲中探索世界,在想像和互動中建立友誼,培養孩子四大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建構能力、多層次的想像力、動手做的能力,並從中習得帶得走的生活力。

《大家一起做料理》
作者:竹下文子
繪者:鈴木守
出版:親子天下

▲分享與討論
1.三人小組分享:

  1. 世界上最好吃的三明治,用了哪些食材?
  2. 這些食材哪些是在地就可以買得到?哪些是要搭飛機或輪船過來 的?那些是加工食品呢?
  3. 在這本繪本中,可以融入那些科目的課程做延伸活動的討論,例如:結合健康教育課學習營養知識(食物的分類和成分);在數學課中學習(卡洛里的換算)?地理課學習(食材的產地特色和土壤)?美術課(色彩的搭配、器皿及擺盤的美學構圖)?國文課(飲食做法的敘述或節氣飲食的撰寫描述)?自然課(大氣科學、緯度的食材農作物和雨量、昆蟲與食物等)?

2.大團體分享:以108核心素養三面九項的對話回饋
  在《大家一起做料理》的繪本裡,你看到六個小廚師在108核心素養三面九項的自主行動、互動溝通和社會參與的表現上,最感動的是哪一個面向?請具體敘說。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8課綱資訊網

【Ending】因愛料理的一句話

因愛料理:「從吃到飽」到「吃得健康、吃得好」


  胃就跟我們的拳頭差不多大,但它是個可以膨脹至五倍大的囊袋,它會適應我們的飲食習慣,如果胃習慣大食量,經常處於膨脹狀態,失去身體自然的基準,我們就必須重新覺察喚醒身體對食物的感覺。飲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行為!清楚知道放進肚子裡的食物,是守護家人和自己健康的不二法則。邀請大家以一句話,傳遞「因愛料理」的初衷。

例如:「從吃到飽」到「吃得健康、吃得好」,更用心在家人飲食的選擇準備上。tipus加油!

回家延伸活動

邀請家人一起做料理,拍照、合影、書寫、分享。

學習單下載

參考書目

  •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2013)。《因愛料理 給孩子的節氣菜譜》。台北市:精誠資訊
  •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2018)。《共好食代─全方位食農教育行動》。新北市:遠足文化
  • 羅伯‧高特里布, 阿努帕瑪‧喬旭(2018) 譯者: 蘇采禾, 朱道凱《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台北市:早安財經
  • 楊鎮宇(2018)台灣農業推廣協會。《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台北市:游擊文化
  • 辰巳芳子(2019)譯者:陳心慧。《生命與味覺》台北市:積木文化
  • 多明妮克.洛羅(2020) 譯者: 李虹慧, 朱心怡。《理想的簡單飲食》台北市:如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