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聯絡我們 
首頁 >活動快訊 >活動紀實  

社區認輔幸福講座分享─
106.03.07曾端真老師/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

時間:106年03月07日(星期二),9:30~11:30。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南湖國小一樓視聽室。
授課講師:曾端真老師
課程記錄:鄧淑鳳

曾老師的精闢分享:

(一) 開場金句:世界的淨土,就在校園(純淨的愛、無私奉獻…)
(二) 曾老師自述學習Adler理論與實務的歷程及體會

  1. 面對自我生命階段與生命課題的心情轉折;
  2. 面對母親病逝的覺察、停頓(休假一年)與內在梳理;
  3. 緊密跟進業師Henry Stein(Adler的徒孫,跟隨他的老師進行1對1的近身學習,歷經30~40年時間)的學習過程與收穫。
  • 體會團體治療的效能,並理解獨自哀傷的無效,達到情緒的正當化,與合理的情緒表達。
  • 「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一書,是懷抱對於母親的思念而成之作。
  • Adler:每個人都要善待女人,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經由女人教養的,而健康涵容的母親,才能教養出好孩子。但「善待」不等於「寵壞」,善待女性,男性自然也能得著好處。
  • 日子難過也要過呀!選擇正確的面對並解決生活與生命中的難題,是母親的正向榜樣與信念傳承。
  • Adler學說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其中有許多打動人心的概念,道理簡單,重在實踐。提醒人們要有行動力和勇氣,不劃地自限,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與因應。例如:雖身受骨折復原之苦,但仍努力克服困難,使生活和教學能夠如常進行。
  • 尋找心靈的自由,方法一定不只一個;困難一定有出口,每件事情也有不同樣貌或選擇。例如:親子教養中的正向引導,提醒眾人不被過去經驗框架限制,進出房間不一定只能穿越門窗,如果願意嘗試,哪怕只是一個恰可容身的小洞,也可以成為出口。
  • 自母親處習得彈性解決問題與難題的智慧,不情緒化,凡事做就對了,懂得自立自強,不伸手乞求他人的施捨或給予。
  • 應母親要求協助存入$5的記憶,學習累積、預備、未雨綢繆和培養耐性。
  • 面對相同困難,在同一情境中的個體,基於過去經驗或內在信念,會有不同的因應與學習。
  • 去除評價性眼光,不妄做比較。孩子在發展階段,能否順利成長是大人的責任。人不會因為被責備而改變(批評指責無法使個體產生改變),除非是高自尊與自我價值的人,才可能透過自省進入覺察或調整,否則多數人皆不易接受負面批評。

(三)Adler學派的重要概念

  1. Adler重視個體在生活脈絡中的主觀經驗。個案分享:在高社經父母教養下備感壓力的孩子,透過晤談瞭解親子互動、經由投射測驗等工具感受孩子的自我意象,進入孩子的主觀世界,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四個句型的應用:
    ※我是:(不被爸爸喜愛的)
    ※別人是:(不喜歡我的)
    ※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容身之地)
    ※所以我要:(躲起來)。
  2. Adler面對8歲精神病疾患個案的處遇:包紮被玻璃割傷的手,撫慰孩子,從而建立信任感並展開個案工作。提醒:嚇孩子是沒有用的(下次再這樣手會斷掉喔…)。
  3. Adler學派

    -知識價值:對人類的實用性。
    -生活科學:常識與勇氣。

    • 事可以有另外的樣貌。
    • 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做法。
    • 接受與自在面對如意和不如意。
    • 行動力:方向要對 和 程度要足。
      舉例1:引導書法課上的孩子進入學習。提醒:當對A生釋放善意時,周邊的孩子也會受到感染並做出善意的回應。
      舉例2:給出完整且足夠的關心。愛不是寵,讓孩子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才是負責任的父母,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讓孩子學習獨立。
    • 人類社群遊戲規則--社會情懷。要謙卑,懷抱社會情懷,做出貢獻。
    • 勇氣與行動力。

      -運用的心理學。

    • 關於人的特質,Adler關心的是「誰」在用它?如何運用?重要的不是「有甚麼特質」,而是要學會好好運用它。如「認真」、「負責」,方向要對(認真矯治個案vs認真理解個案、父母配合孩子發展階段與任務的「負責」表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會「怎麼用」比較重要。

      -教育、心理治療、生活智慧

  4. 瞭解人格可靠的方法

    -早年回憶
    -夢
    -家庭星座(手足序位)
    -幼年時期發展的困難(器官缺陷)
    -外在環境因素,文化、教育等。

  5. 早年經驗->預備->挑戰。以面對颱風侵襲,有的路樹傾倒,有的卻能屹立不搖做為比喻,預先做好預備、事先備妥裝備,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6. 生命風格 Life Style

    -幼年以自我中心為觀點,來理解經驗世界形成生命風格。以自身幼年時期對於祖母的小腳、小鞋,與陪同祖母看歌仔戲的記憶為例,經過Henry Stein的團體治療課程剖析自己不受拘束、挑戰不可能任務與熱愛聆賞故事的性格,驗證並對照自己踏入專業諮商師、治療師的生涯歷程,吻合度極高。
    -人生導航、推引行為的隱形地圖。
    -潛意識歷程。
    -素材、遺傳(How比What重要,亦即「怎麼用」比「是甚麼」重要)、家庭經驗、教養文化
    -軟性決定論:四個句型(我是…、別人是…、這個世界是…、所以我要…),學習從他人的眼光看世界。

  7. 父母對孩子可以有期望,但應放在Hardworking(認真努力),而非Achievement(社會成就)上。父母對孩子有期望不是問題,但滿足不了與無止盡的期望才是問題之所在。
  8. 電影分享:談家庭之罪、出走。面對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間的強力衝撞。運用四句型的推演和練習(是個體主觀經驗的形成、生命風格的形塑),看見行為背後的原因(隱含的生命故事),放下評價,從個體的眼光看世界,找到行為背後的重要原因。
  9.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重要的是「怎麼用」。
  10. 從傷心畫面到復原畫面(生命中的復原力)

    -是滋長勇氣的心理歷程
    -傾聽、敘說、接納、自我強度
    -自我決定
    -非一針見血的指出盲點
    -非一句勸告(屢勸不聽,是自己的錯,不是對方的錯。因為對方可能原本就具較脆弱的體質,經不起一再的指責或評價)。